朱军山博士:博士是如何炼成的

4569

2021-04-10


2005年4月,天津,河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博士生答辩正在进行。今天答辩的对象是一个名叫朱军山的人,一位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再回到大学深造的博士生。经过四年的努力,迎来了他收获的季节:进行博士学位的最后一个环节,论文答辩。如果这一关通过,意味着他马上可以获得博士学位,结束他四年的艰苦学习。他对着来自于不同大学的知名教授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,侃侃而谈,经过一个小时的学术报告,四十分钟的问题答辩,答辩委员会要求他回避以便最后确定结果。十几分钟后,朱军山被请回了答辩大厅;当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朱军山论文通过答辩时,现场响起了掌声,教授们纷纷过来握手表示祝贺,同时请他发表感想。朱军山拿起麦克风,却无法表达,眼泪再也忍不住,刷刷就下来了,无法克制内心的激动:几十年的奋斗终于修成正果,这是成功的喜悦,也是对过去苦难压抑的宣泄。

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十几年,即1992年。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的朱军山来到了开放的前沿深圳,进入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电子集团,深圳赛格集团。在近乎机关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了一年多后,朱军山要求离开集团,进入赛格集团与欧洲ST的合资企业---赛意法微电子,成为这家当时深圳最大的合资企业的中方代表和公司的创始人。朱军山在这里开创了许多的人生第一次:第一次出国,第一次与外资企业谈判,第一次写英文报告和做英文报告等等;十年的时间,外面有很多的机会,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份艰苦的工作,职位也不断变化,设备工程师,主管工程师,安全主任,TQM经理,夜班经理等。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,也许他就在这个企业不断的做下去。

1999年上半年,有几个天津来的半导体教授来深圳参观,想去意法半导体的工厂看看,但是没有门路,后来通过关系找到朱军山,希望能进入里面;朱军山很快就答应了,领着这些教授参观世界最新的半导体生产线。其中一个姓徐的教授对朱军山产生了兴趣,问他学什么专业,什么学校毕业等,朱军山一一作答。徐教授很高兴,问他:你想不想考我的博士?朱军山回答说愿意,同时担心自己很多年在企业工作,复习起来会不会有难度?自己除了英文好,专业课很久没看了。徐教授满怀信心的说没关系,过几天来上海,我给你些资料,你看完这些资料就可以考了。从此朱军山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里程:考博士的准备。

外资企业的工作就象男人的胡子,永远也剃不完,每天都希望24小时不休息才能把工作做完:无尽的会议、各种各样的审核、写不完的报告、发不完的邮件。一周能有两天按时下班,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,这种情况如何复习?朱军山发扬了他多年养成的海绵吸水般学习知识的干劲,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成了他最佳的学习时间。他住在罗湖,工作在福田,横跨深圳,路上的一个多小时正好是学习的时间,固体物理学,量子力学等等课程就这样复习完毕。英文是他的拿手戏,他有国外的经历,英文上几乎没费功夫。到年底,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博士生。从此开始了博士生的学习。开始,他想尽力不放弃工作,比如坐飞机去天津听课,联系深圳本地的大学学习基础课程等等,但是时间久了还是力不从心,于2003年3月离开了工作十年的ST,以便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位。

博士生的学习不像硕士的学习管理那么严格,博士生基本上是靠自己管理自己,学校只是要求完成学分和论文。特别是学完基础课程后,学校几乎就不管。因此他虽然在大学有宿舍,但是几乎就没住过,他去大学就直接住在大学的宾馆里。他通过中科院领导的联系,来到深圳大学牛憨笨院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课题研究,同时又就职于科龙集团负责研发,边工作边研究自己的课题。

研究进行得非常艰难,他选的课题“硅晶体上外延氮化镓的研究”当时属于前沿课题。由于研究设备昂贵,这个研究在国内才刚刚开始。感谢互联网,朱军山通过互联网进入了不同国家网站下载资料,总计有上千篇论文。当时国家对互联网的管制没有现在这么严格,基本上很容易进入国外的网站,比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,台湾清华大学等等,这是最廉价的获得资料的方法。读过博士和硕士的人都知道,看资料是研究的基本功,资料看得越多,研究起来就越容易。他几乎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下载资料,然后花时间阅读。国内企业的管理没有跨国公司严格,加上他负责研发,工作有很大的自由,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他博士论文的研究;尽管如此,他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放松,别人下班是休息,他下班后却是博士课题研究的开始;常常是两个包子解决晚餐,然后回到办公室工作到十一点,天天如此。当时并没有任何艰苦的感觉,真是如古代颜回的那种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当然比颜回的生活好多了,至少每天有包子吃,也没有住陋巷里。

下载并分析了上千篇的相关英文论文后,他头脑中慢慢就有了研究的思路,知道别人是如何做的,哪些问题已经解决,哪些还没有解决,自己的研究要从哪里开始等等。然后他请假离开工作岗位住进了深圳大学,深圳大学专门给他办公的地方,同时一切研究免费,并且要两个硕士与他一起工作。这两个硕士当时正好不知道研究从何着手,朱军山的到来给了他们信心,觉得有了靠山。三个人每天就开始讨论实验方案,启动设备实验,测试实验结果。

实验的结果并不是一帆风顺,每次耗费几千上万的耗材,结果根本就不理想,甚至没有任何结果,无法写成论文,写出来也发表不了。朱军山前期的工作没有白费,他不断把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告诉两个硕士生,由他们调整试验参数。三个月后,出来了好消息,试验结果已经超过国内公开发表的数据,成功了。

麻烦还没有结束,这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步。深圳大学的教授认为这个成果应首先由他们发表,然后再给朱军山。他后面虽然有中科院的领导做靠山,但是这里山高皇帝远,他又是寄人篱下,不敢造次,只能耐心等待;直到2004年6月,他才得到了试验结果。然后根据这些数据,快速写出了两篇论文分别投给半导体学报和人工晶体学报。这两份期刊的编辑都很负责,耐心指出任何细小的错误,特别是半导体学报的编辑,可以说是终生老师,受益无穷,指出论文的瑕疵的细致程度令人终生难忘,并且影响他以后写论文的态度。这两篇文章虽然有些波折,但是终于还是发表了,这是博士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。虽然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发表了至少15篇论文,获得的专利有6个,但是这些论文和专利都是工作内容相关的,与博士课题研究无关,所以这两篇新的研究论文举足轻重。值得一提的是,同样是这个结果,深圳大学的论文虽然比他先投稿,却没能发表,看来写论文也有方法,不是结果好就可以发表,还要有自己的观点。

各种预料不到的麻烦不断出现,正如孟子说的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”。可以说心志、筋骨、体肤都受了磨难。即使到了2004年,朱军山始终还有放弃的念头,因为这个学位读得太难,而学位本身对他当时的工资和职位没有实质性的影响:他已经管理博士,甚至领导博士后,在行业内部小有名气,有两万员工的科龙集团也早已认可他,接受他,包括顺德政府每年春节邀请的专家也有他。最重要的是,这很多的麻烦常常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解决的。在这个时候,两个导师都打来电话,鼓励他坚持下去,说肯定可以成功。他们的话使他重新鼓起勇气,象一个倒下的战士又重新站起来了,继续投入战斗。

很多外人不知道内情,似乎今日的博士已经成为昨日的黄花,不再光耀夺目,一个博士似乎也不值几个钱。其实博士的内涵,也真正只有那些读过的人才知道,外边的人真是说不清楚。就象一个读过大学和没有读过大学的人,两个人都可以在社会上生活很好,读大学的好处到底有多大?很难说,也说不清。国家对博士学位的授予有特别的要求,程序相当严格,要混个博士绝非易事。不说入学考试难不难,即使已经在读,要拿到学位实在不容易,这点跟硕士和本科是完全不同的。首先要完成一个研究课题,然后再把自己的研究写出论文发表。对发表的期刊有等级要求,要求是核心中文期刊,一般要求三篇以上。这些期刊代表行业最高的水平,如果研究上没有突破,或者论文写得不好,都不会发表你的论文。论文上有任何的疑问,编辑部会反复核对,修改达不到要求的,就退稿。一个特别行业就两三个期刊,审稿的专家就那么几个,如果一个地方退稿,基本上另外的地方也不会发表。

只有发表的论文数目符合条件,才有资格写正式的博士论文。博士论文的字数和排版等格式有统一的要求,任何差错都会被教授或者研究生院老师要求重写,工作量很大。博士论文的审稿由教育部随机抽取10名教授,把博士论文寄给他们,然后收集他们不记名的评语。只要有三个教授写了负面的话,论文就过不了。

最后一关是答辩。答辩委员会本校教授和外校教授各一半。答辩相对容易些,毕竟大家心知肚明,能够到这一步,说明前面已经很多人把关了,否则也不会让学生答辩。

正因为博士学位的通过有这么多的关卡,所以很多人考进去,但是拿不到学位,即使拿到了,很多人也花了5年甚至6、7年的时间。这就不难理解,聪明如微软中国总裁唐俊,有打工皇帝之称,博士也很难拿到,只能想其他办法, 后来这事给方舟子发现并公布,搞得天下人都知道。

这就是朱军山博士的修炼过程,其中的酸甜苦辣也不是这篇文章能完全写清楚的。

image.png

 

(本文作者朱军山博士为中意法电子www.sth-ic.com总经理,国际微电子学会会员)